7月份两大主题是去库存的尾期,以及不断有政策刺激激发市场活力。沪深300反弹4.48%,港股通100指数反弹4.15%,中小市值指数和科创50下跌。金融、地产、周期型行业指数大力上涨。
(资料图)
金融、地产和大部分周期行业差异化不足,高杠杆,而且大多数没有自由现金流,不是很看好他们的未来,他们的股票涨上去就会融资的融资工具而已。
金融:金融里面的好的商业模式,美国的历史早已经已经证明了,交易所、VISA(支付网络)、FICO(民用评级)、Bloomberg(金融终端)、MSCI(商业评价)。在中国,这些生意,大体都是不是民营的,也没有上市的机会。需要融资的一大堆,券商可能有几十个了吧,张大了融资的嘴巴。
地产:看不懂。保交付和融资不畅,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双螺旋下降,如果不救,硬死亡是必然的结局。
建材:学习了一下日本在地产见顶后,只有可以国际扩张的大金空调、立邦油漆、东陶能够有新的成长空间,恐怕还是主要是中国给他们提供的市场机遇,所以有可能大部分建材的顶部都是这一轮周期就看到了,也是看不清他们的未来。这种结合当地服务、二手和一手房都具备的商业模式,目前中国企业有出海的可能吗?有这么大的空间够他们发展吗?我感觉比较悲观。
目前建材分为赚真钱的,赚假钱的。前者就是水泥和伟星新材,一个是矿业,一个是类似服务业。还有东方雨虹这种赚假钱,配合融资成长的。前者比如水泥面临量的下降,而且全行业在扩产能,将会迎来痛苦的价格战。伟星新材看不太清,可以跟踪看看。从2015年的70亿市值,现在300亿的市值。从5个亿的经营现金流到15亿,资本开支比较少。2015年去调研就觉得企业很好,但是慧根不够,跟踪的不太好。东方雨虹,基本上都是用来融资了。不是很让人喜欢的商业模式。
量*价*渗透率*市占率,假设新房腰斩,二手提供支持,量见顶,国内建材哪个领域还有市占率的逻辑?
地产、银行、券商都是我过去的覆盖的老本行,花了一些时间,承认我看不懂。地产和银行大体能明白他们的报表是怎么做的,券商完全不知道财务报表里面是什么东西。保险花了极大的功夫去理解报表,还是看不懂。
我猜测地产对应的是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交换,地方政府把地给开发商,相互交换资产负债表,膨胀一次出利润。
银行是个人、房地产公司和银行交换一下资产负债表,膨胀一次出利润。
赚假钱的建材公司是地产公司和建材公司交换一下房产的装潢部分,膨胀一次出利润。
保险更加复杂一些,看不太明白。券商也看不明白。
如果充当抵押物的地产价格无法上涨,资产负债表无法膨胀,那么大家都会活的不太好。
其他周期品:对于去库存的有供给侧逻辑、且是自主可控的氟化工有一点心动过,但是反弹节奏太快了。知识储备不够充分,所以没有把握住。
如果考虑投资就是投资未来自由现金流,大致有两类企业:一类是成本优势的企业,一类是差异化强的企业。前者的代表比如海螺水泥,中国神华,长江电力等;后者的代表比如茅台、腾讯、片仔癀等等。
还有很多企业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高ROIC,但是需要比较高的股权融资支持,自由现金流有一定不确定性,但有梦想、利润表有高速成长、看市值成长的公司,这类企业构成了阶段性的A股英雄,比如过去的万科,现在的宁德、隆基等。
大体上这是我能理解的传统的证券分析框架:企业竞争力、企业利润增长空间和估值分析。一般能用这三要素分析上述三类企业。
本月中央除了提到经济方面政策,还有未来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政策,这个对于大水电、耗能行业的产能控制以及配网建设都有利,这个应该也是未来确定性的大产业趋势。这是一个五到十年的趋势。
听国网专家的描述,大体有三种解决方式解决没人愿意出这个绿电膨胀带来的调峰成本:
一种是比较强的发电企业,把其他的光伏和风电聚合起来有比较好的输出曲线。
还有一种方式本地引入一些负荷,比如制氢,电网的主要功能就是备用。
还有一种分布式,自用用不了,用虚拟的电厂的方式,把它消纳掉,而不是给上级电网压力。
好像除了参与大水电的风光一体化大基地,不知道哪种方式可以参与。制氢?虚拟电厂?
最后:
在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过程中,能够维持稳定和增长的公司是稀缺的。能找到新的产业趋势的利润表增长公司也是稀少的。
成本低的有增长空间的大水电、通信运营商、能源,有差异化的中药、互联网等,这些构成了稳妥的现金流回报的基础,但是会显得弹性不足,但是好处是稳稳向上。
最近医药负面比较多,目前只是在学习中,OTC中药和血制品是比较容易入手的行业,创新药一直看不太懂。
有人推荐小林制药的《小池大鱼》,也许可以供参考,日本的医药企业的发展道路。